农民种粮能赚钱,国家粮食就安全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,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,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。如何让农民种粮不吃亏、有钱赚、多得利?怎样更好调动和保护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?近日,记者就此采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。 面对疫情、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,去年我国粮食再夺丰收,总产量达13731亿斤,连续8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牢牢端稳了中国饭碗。这其中,国家适当提高稻谷、小麦最低收购价,以及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功不可没。“2022年,早籼稻、中晚稻、粳稻、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比上年分别提高2分、1分、1分、2分,中央财政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,较2021年翻了一番,还安排70亿元支持夏粮促壮稳产,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高温干旱,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”黄汉权说,但也要看到,目前我国农民种粮收益总体依然偏低。特别是近年来,农资价格、土地流转费等生产成本上涨较多,农民种粮收益受到一定挤压。“当前,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还要从降本增收上多下功夫。” “首先是降成本。”黄汉权表示,一方面,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,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,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,提高经营效率。另一方面,近几年,受生产成本推动、国际市场传导等因素综合影响,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,可以通过向农资生产企业提供税收优惠、贷款贴息、物流降成本等政策支持方式,减缓农资价格 [1] [2] [3] 下一页
|